资讯

2024年10月29日,我室王磊、桑庆、张治华 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匡延平团队在PNAS杂志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COX15 deficiency causes oocyte ...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季伟助理教授、刘佳助理教授联合课题组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房建成院士课题组合作,在超轻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中创新性地采用碱金属-惰性气体共磁仪的双自旋共振耦合模式,对超轻轴子暗物质与核子的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测量,获得了世 ...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却又能抵御病原菌,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开展了苜蓿根瘤菌共生与免疫相关研究,发现细胞质激酶 MtLICK1/2 与 MtLYK3 相互作用,驱动共生信号、抑制植物免疫,揭示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的调控机制。
结核病(TB)严重威胁全球健康,为探究抗体对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免疫作用,研究人员用改良体外分枝杆菌生长抑制试验(MGIA)研究 TB 患者、感染者及健康人血清。结果发现血清可影响 Mtb 生长,与 Fc 受体(FcR)介导的吞噬作用相关。这为 TB 免疫研究提供新思路。
这篇论文聚焦 HIV 研究。通过对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猕猴研究,发现 SIV 前病毒在感染后期会潜伏于短寿命 CD4+T 细胞中,前病毒的遗传差异和整合时间呈双相下降,为理解 HIV 潜伏库形成机制提供新视角,对攻克 HIV 感染意义重大。
在乳腺癌诊疗中,术前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极具挑战。研究人员开发多模态 AI 模型 METACANS,整合全切片图像(WSIs)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预测。该模型在多队列验证中表现良好,对乳腺癌术前分期意义重大。
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中,转移与患者生存率低相关。研究人员探究 HNSCC 患者血浆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对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 sEVs 可将巨噬细胞转化为促转移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抑制抗肿瘤 T 细胞。该研究为抗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12。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差,其白血病干细胞(LSCs/LICs)的维持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开展了 AML 中丝氨酸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 m6A 修饰可调控丝氨酸合成,靶向 IGF2BP3 联合丝氨酸和甘氨酸(SG)限制能抑制 AML。该研究为 AML 治疗提供新策略。
帕金森病(PD)与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SP)症状相似,目前缺乏精准鉴别二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开展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CM)鉴别 SP 与 PD” 的研究,发现 CCM 参数可区分二者,联合检测诊断效能高,有助于临床诊疗。
视觉退化性飞蚊症(VDM)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人员开展了对阿尔伯塔北部地区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症状性飞蚊症的研究。结果显示 PPV 有效,并发症率 7.3% 。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用于治疗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OUD)时,患者反应存在差异且缺乏预测指标。研究人员开展多血统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发现与治疗反应相关的基因位点 rs149319538,这为精准治疗 OUD 奠定基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河流干涸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但其对河流功能的影响不明。研究人员以人工溪流生物膜为对象,探究不同干涸时长下生物膜群落多样性与功能变化。发现 60 天是关键干涸时长,长期干涸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解耦,社区组装对多功能性作用更突出135。该研究拓展了相关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