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李昉)4月27日至29日,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园开放日”活动举办,不同年级学生以学科融合为桥梁,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跨学科项目成果。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双千”计划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需求适配,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快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双千’计划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举措。与传统课程相比, ...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郝孟佳)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当选为理事长。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实验幼儿园的孩子积极参与木工、泥塑、编织等手工劳动,体验劳动的魅力。图为4月29日,小朋友在体验做泥塑。新华社发 ...
美国休斯敦大学团队将古代折纸艺术的设计理念与现代材料科学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新型陶瓷结构。这种结构在压力下虽然弯曲但不会断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柔韧性和强度。这项技术为轻质、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有望在医疗假肢、航空航天以及机器人等对抗冲击性能要 ...
人民网天津4月30日电 “今年将继续推动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占比,让其灵活参与进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来,联合多家企业开发学科教学智能设计平台,计划三年时间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 ”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期间,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
在南非开普敦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中心,“海外惠侨熊猫书屋”成为当地民众接触中文书籍的重要窗口。走进书屋,墨香与咖啡香交织,《论语译注》《中国建筑艺术》等书籍吸引着不同肤色的读者驻足翻阅。在江苏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自2021年底启动“海外图书漂流”计划,已在全球约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逾百家站点。
她谈到,近年来,新吴区引入“AI课堂观测系统”,通过AI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技术赋能、数据循证、生态重构”的创新模式。该系统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全景化、精准化诊断,有效破解了传统教研痛点,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教学反思策略。
俞晟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教育领域时,把握技术应用的边界与伦理尺度至关重要。一要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技术是提升教学效果、辅助教师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用来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或传统的教育方式;二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伦理素养。教师要加快自身观念与技术更新的步伐,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强化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要具备明辨是非、自主抉择的能力,避免对人工智能的滥用、误解和迷信。三、 ...
4月25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日前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开源人才评价机制试点工作组名单,该校成功入选,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资格的高校。
为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助力工程硕博士提升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树立大工程观,天津大学从本学期开始,开设基于工程研究、面向工程硕博士的通识课程“工程素养与工程实践”。 课程共计32学时,汇聚了来自天津大学机械、材料与化工等多个领域的10余位教授,以及工程领域的专家、企业总工以及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了跨学科、跨院系、跨界的专兼职课程教学团队。
这样的场景在深圳大学还有很多。这里有一个依托行政管理专业创设的公益创新专才班(以下简称“益才班”)。益才班致力打破院系壁垒,将公共管理与公益慈善融合起来。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