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秀艳的带领下,该所极限尺寸纳米金属团队凭借“金属极小晶粒尺寸效应”的突破性发现,将铜、镍等金属晶粒压缩至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让晶粒在纳米尺度下“驯服”能量、重塑结构,甚至赋予金属前所未有的性能。
当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所)当所长时,为给年轻人争职称,他在评审会上大声疾呼:“再论资排辈,动物所前景堪忧!”谈到如今的科研不正之风,90岁的王祖望把老花镜一下摘下,“噔”的一声掷在桌上。
4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刚刚过去的2024年,郭爱克携手他的学生、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李岩,带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将果蝇送入中国空间站,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太空实验。在遥远的太空中,这些果蝇不仅在失重环境中生存,还成功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将为解答生命起源和智力演化等深奥问题积累宝贵经验,进一步拓宽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知边界。而郭爱克在神经科学前沿领域长期耕耘的成果,也将被历史记录下来,成为照亮后来者 ...
4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Nature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已成功构建由三颗卫星组成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将聚焦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DRO)开展深入科学研究。
4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意大利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NBFC)近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围绕“海洋、陆地与城市生物多样性”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合作治理。
在催化科学领域,单原子催化剂因独特的催化潜力而备受关注。但是,单原子催化剂的本征质量活性受限,制约其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基于少原子团簇催化剂精准可控的结构与金属聚集效应等优势,通过 ...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在伽马暴兆电子伏特(MeV)谱线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利用费米卫星伽马射线暴监测器(Fermi-GBM)观测数据,在伽马暴GRB 221023A的能谱中发现了一条2.1 MeV的发射线,这是在伽马暴能谱中发现的第二例MeV发射线事件。
为了给一块侏罗纪化石正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员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通过化石形态分析等研究,不仅在化石中找到了寄生虫“鼻祖”,还破解了棘头动物门的起源之谜,建立了从“自由生活的轮虫到外寄生的轮虫,再到内寄生的 ...
4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 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增强学习教育的责任 ...
“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在会上介绍弹性奔月轨道设计与卫星极限救援。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在会上介绍卫星系统基本情况。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