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4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秀艳的带领下,该所极限尺寸纳米金属团队凭借“金属极小晶粒尺寸效应”的突破性发现,将铜、镍等金属晶粒压缩至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让晶粒在纳米尺度下“驯服”能量、重塑结构,甚至赋予金属前所未有的性能。
刚刚过去的2024年,郭爱克携手他的学生、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李岩,带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将果蝇送入中国空间站,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太空实验。在遥远的太空中,这些果蝇不仅在失重环境中生存,还成功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将为解答生命起源和智力演化等深奥问题积累宝贵经验,进一步拓宽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知边界。而郭爱克在神经科学前沿领域长期耕耘的成果,也将被历史记录下来,成为照亮后来者 ...
4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意大利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NBFC)近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围绕“海洋、陆地与城市生物多样性”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合作治理。
4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Nature ...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育种间里,一排排装有黑土土壤的育苗盘整齐排列,翠绿的嫩叶蓬勃向上,长势正好。 看着这些幼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肥沃的黑土是稀有的土壤资源,我们要保护好、开发好黑土地,用科技力量守护好‘黑土粮仓’。” 回顾近年来参加的调研活动,姜明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围绕农村污水治理等问题赴四川、重庆调研,就加强土壤保护走访黑龙江、内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已成功构建由三颗卫星组成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将聚焦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DRO)开展深入科学研究。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通过加热下一代锂电池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可以帮助老化的富锂锰基电池恢复电压,让电池“返老还童”。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智能、更耐用的下一代锂电池提供了全新思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在海拔4000米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交界处发现了一个菊科风毛菊属新种,并根据其产地德格县命名为“德格雪莲”。该新种描述和命名的相关文章,于北京时间4月15日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分类》上在线发表。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团队在云南发现了四个真菌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哀牢绿杯菌、版纳绿杯菌、老君绿杯菌和玉龙绿杯菌。这项成果于近期发表在了国际期刊《真菌学进展》上。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赵琪介绍:“这次发现的四个物种同属于绿杯菌属,这一家族因为能产生名为‘木青素’的色素,使得它们看上去蓝蓝绿绿的,很像科幻电影或动画片中的真菌,因此备受人们关注。” ...
当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所)当所长时,为给年轻人争职称,他在评审会上大声疾呼:“再论资排辈,动物所前景堪忧!”谈到如今的科研不正之风,90岁的王祖望把老花镜一下摘下,“噔”的一声掷在桌上。
亚洲栽培稻驯化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 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将野生稻历经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高产潜力与抗病抗逆特性的“超级水稻”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传统依赖单一参考 ...